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欧元诞生25周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5 人气:

6月28日,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办,《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编辑部承办的“欧元诞生25周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欧盟中国商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生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单位的70多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就欧洲政治经济、欧洲金融一体化、欧元历史与展望、欧元货币政策、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论坛包括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

(会议现场)

主旨演讲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仪主持,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跃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发表演讲。

陈卫东院长做了题为《欧洲金融一体化发展特征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角度看,欧元的设立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经贸体制看,它代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高度;从货币发展看,在超越国家主权基础之上设立新的广泛使用的货币,它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新尝试。金融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一体化、金融监管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构成欧洲金融一体化框架。货币一体化是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最主要成果,也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为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欧元对外提供流动性的渠道和方式与美元不同,美元主要通过经常贸易逆差而欧元主要通过资本对外输出提供流动性。欧盟一体化程度将决定欧元生命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在货币一体化基础上,欧盟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教训积极推动金融监管一体化,促进欧盟金融稳定。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起步较晚,其主要目的是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提升欧洲资本市场竞争力,目前主要进展集中在强化市场主体和部分高风险交易行为的监管方面。当前,欧洲金融一体化面临挑战,主要包括欧元区成员国相对实力下降,欧元区贸易一体化程度及竞争力下降,欧元区经济增长分化,欧洲政治“向右转”。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度,欧盟的设立及欧元的产生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的一种方式,也是全球化难以跨越国家主权的一种妥协。欧元以及欧元区面临的挑战证明了国家主权和让渡国家主权的边界及平衡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让渡部分主权之后,如不能有效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或帮助解决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时,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由此不能不促使我们对一体化框架及推进进程的反思。

(陈卫东院长做主旨演讲)

王跃生教授做了题为《欧债危机与欧元区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的主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欧元自诞生以来的种种考验,重点分析了爆发于2011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在欧债危机过程中欧央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应对。他指出,“统一的货币,分割的财政”是欧元区的重要制度特征。欧债危机暴露出欧元区制度设计潜在问题:一是由于通胀成本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承担而非本国独自承受,使成员国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发债,容易造成成员国过度负债;二是欧元区成员国的央行无法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且缺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稳定宏观经济的能力,容易爆发预期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欧元区是货币一体化的重大实践,欧央行对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修正,目前看取得了一定效果,如欧元区国债市场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后续发展成效仍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他指出,从长期看,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决定于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进入深水区,引力和排斥力已大体形成均势,建成真正的统一财政困难重重,在此意义上,欧洲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中国或美国的一体化程度,因此欧元也不太可能取代美元现有地位或人民币将来的地位。

(王跃生教授做主旨演讲)

王晋斌教授做了题为《欧元25年:历史与展望》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个好的货币及好的货币体系致力于稳健的增长、通胀目标的锚定和保持金融稳定。尽管欧元自诞生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并不出色,但基本将通胀保持在2%的目标水平,实现了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2022年7月,欧央行推出反碎片化金融工具(TPI),确保货币政策立场在所有欧元区国家顺利传递,使疫情以来欧元区整体保持了金融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元是成功的。从欧元在国际储备和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变迁、欧元在国际流动性补充中的地位变迁、欧元与美元的汇率来看,每一次危机对欧元的冲击都很大。欧元所有的巅峰时刻都发生在次贷危机或者欧债危机消化之前。有六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欧元很难再现往日荣光:第一,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并存,导致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市场分割,欧元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难以杜绝;第二,欧元区政治一体化极大推进了经济一体化,但经济一体化不能保证欧元区成员国经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一致性,导致成员国中性利率水平存在差异,由此而来的风险溢价存在显著差异,对利率风险的敏感性和承受力也因此不同;第三,从欧元和美元的币值竞争来看,长期视角下只有欧元区经济产出缺口之差为正且较大时,欧元相对于美元才会有相对强势,这样大缺口差的趋势欧元区经济很难维持;第四,统一资本大市场异常艰难,欧央行缺乏美联储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上那样的集中权;第五,欧元不具备美元那样的“过度特权”;第六,地缘政治冲突的长期化削弱欧洲、欧元区的经济潜力。政治一体化和地缘政治关系,决定了欧元在相当长时间里仍会是世界第二大货币。

(王晋斌教授做主旨演讲)

高海红主任做了题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走势与欧元的地位》的主旨演讲。她指出,讨论欧元的未来离不开对美元的分析,而美元的主要货币地位仍然非常稳固。从外汇交易市场、贸易支付体系、安全资产等多个维度看,美元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具有“嚣张的特权”。在美联储连续加息、俄乌冲突期间美元“武器化”等负面影响下,美元的地位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没有显著下降。相对于美元,欧元的国际地位近年来趋于下降,存在更多挑战,尤其是储备货币占比下降幅度较大;但欧元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地位较为稳固,近年来占比变化较小,这是欧元得以长久维持的基础性变量。另外,欧元作为锚定货币,其汇率也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她认为,非经济因素在国际货币选择中的作用会更加显性化,缺乏国际合作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碎片化,人民币在多元化趋势下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新的选项。

(高海红主任做主旨演讲)

第一场圆桌论坛“欧洲政治经济”由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侨玲、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凯、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员马相东围绕欧洲一体化与欧元的25周年、中欧贸易、欧元和欧元区经济发展、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欧绿色产业合作等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

      第二场圆桌论坛“欧元区货币政策”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田巍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建淮、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杨成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一凡分别以欧元区货币政策问题及前景、从德国经济下滑看欧元区货币政策挑战、欧元与中欧经贸关系、欧元区货币政策变化及欧元国际化前景为主题分享了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