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07 人气:
6月7日,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承办的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研讨会”在上海中银大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以及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多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
研讨会围绕金融强国理论,聚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国际金融中心人才等六大体系,就如何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研讨。
(会议合影)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王晓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担,上海要努力开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局面。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监管部门需协同努力,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陈卫东出席并发表致辞演讲。他指出,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命题之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并可能为其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应保持“有序”节奏,走出中国特色货币国际化道路,避免走美元的老路。人民币国际化功能及路径或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一是部分投融资职能的强化可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支付清算体系的高效建设及跨境使用相关制度的完善、更多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的进入也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重要助力。三是更好地掌握利率、汇率、碳价的定价权,推进亚太区域金融市场发展,能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认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当把握好开放和安全、上海与香港、借鉴与开拓三对关系。一是要统筹开放与安全,稳中求进,使宏观调控能力、风险防控和监管水平与开放程度相适应,同步协调推进多项工作。二是要促进香港与上海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对于两地存在重叠的国际金融业务可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互补性。三是借鉴与开拓相结合,既要借鉴历史上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也要立足于当前的国际环境,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道路。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曾刚指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体现中国特色,突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鼓励机构出海,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二是在上海加速老龄化的现实下,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前瞻性的探索,积累经验。三是积极利用上海在科技金融领域的优势和科技金融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上市公司尤其是成熟科技企业向下并购。四是关注以数据要素、技术要素、碳要素为代表的新型要素市场,充分挖掘新要素潜力,完善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及相应的服务体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周景彤指出,建设金融强国需要直面我国金融“大而不强”问题,金融业要从过去“量”的增长转变为未来“质”的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发挥金融的聚集效应,增强金融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以五个方面作为抓手:第一,坚持“市场化”,支持发展直接融资,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坚持“国际化”,提高资源全球配置水平,吸引全球金融机构来上海布局。第三,坚持“法治化”,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第四,坚持“数字化”,推动金融业数字转型。第五,坚持“绿色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碳市场的建立及推广过程中,上海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王家强指出,当前,上海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但也存在不足和提升潜力。未来,上海可从三个方向构建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一,吸引金融机构总部聚集,提升金融业发展体量。要推动本地的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沪展业,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第二,补足金融门类短板,打造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与供应链。要从上海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低,航运保险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数字银行、伊斯兰金融等部分领域存在空白,外汇交易机构缺乏全球定价权等方向进行优化提升。第三,壮大配套专业服务机构体系,培育健全的金融生态。要进一步完善支付清算交易所等各类金融基础设施,提升法律、会计、评级、管理咨询、金融资讯等系列配套服务水平。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资深研究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黄小军认为,纽约既是全球金融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经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以下启示:第一,在金融发展维度上,上海应构建亚洲最具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资本、外汇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建立各类金融产品的清算和结算系统;成为全球头部金融机构在亚洲的总部;形成上海金融中心本身的特色优势,例如,上海以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英文混合人才为双轮驱动;结合“一带一路”、金砖五国、RCEP协议等经济合作框架,扮演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的角色。第二,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力,让新兴科技赋能传统金融业,提升全球金融中心的未来竞争力。第三,将吸引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高端金融人才作为上海发展全球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建立全球及亚太顶级人才政策特区,直接与英国、美国、新加坡竞争高端双语人才。第四,上海应该充分调动当地头部企业和民间智库等力量,形成合力,在共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上献策献力。
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许耀武指出,上海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仍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包括金融要素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开放存在“管道式”特征、金融基础设施能级和开放程度有待提升。未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是在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金融市场功能。二是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和“以开放倒逼改革”并重。三是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开放由“管道式”向“平台式”转变。四是以强基固本为改革开放增效赋能。五是以高水平金融安全保障高质量金融开放。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认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人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能力矛盾、结构矛盾三个痛点。未来,上海要打造高水平国际金融人才集聚高地,需要聚焦以下方面:第一,聚焦重点人群。发挥领军人才的决定力量、骨干人才的主体力量、海外人才的重要力量、青年人才的潜在力量、基础人才的基础力量。第二,聚焦重点取向。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第三,促进高水平人才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实现海外金融人才的自由流动,赋能企业国际化发展。第四,建设金融人才发展平台。建立统一规范、专业高效的金融人才市场体系,发展专业化、多样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第五,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战略支点,辐射带动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区域的金融人才建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研讨会由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张兴荣主持。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浦东金融局、上海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的50余位嘉宾参加研讨会。